在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行的發布會上,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介紹說,經中央批準后,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將于近期啟動。
翟青說,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**批進駐工作已經準備就緒,計劃用3年的時間,在2021年之前實現第二輪督察的全覆蓋,并于2022年再對一些重點問題進行督察。
我國從2015年年底啟動中央環保督察試點,之后用3年的時間完成了首輪中央環保督察的全覆蓋,同時對20個省區市實現了“回頭看”。
首輪中央環保督察及“回頭看”受理群眾舉報21.2萬件,解決了15萬件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,向地方移交了387個責任追究問題,問責4218人。
在首輪中央環保督察及“回頭看”的過程中,曾出現了一些地方在中央環保督察進駐期間,采取集中停工停產停業等“一刀切”應對督察的情況,造成了十分不良的社會影響,翟青說,“一刀切”是對中央政令的高級黑。有的地方甚至為了數據好看,連老百姓蒸饅頭的鍋爐都停了,督察組已經作為典型案例向社會公布。
第二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啟動之前,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于近日聯合印發了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》(以下簡稱規定),對督察組和被督察對象的行為作都出了約束,被督察對象采取“一刀切”應對督察、情節嚴重的,或將受黨紀政紀處分。
翟青介紹說,規定是黨內法規,具有很強的紀律剛性。一方面,向被督察對象明確了嚴明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,另一方面,對督察組和督察人員提出了嚴明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。這些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對督察與被督察雙方來說,都是不可觸碰的紅線和底線。
在翟青看來,以黨內法規形式確立的督察工作規定,明確了督察要堅持問題導向,敢于動真格,不怕得罪人,不做“稻草人”,特別是要聚焦人民群眾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,同時還要曝光生態環保領域的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。